返回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公开 > 规划计划

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发展电力配置规划

 

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发展

电力配置规划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科学制定,满足我省工业发展的电力需求,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四个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规划是《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一个专项子规划,依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青海省“十二五”电网建设规划》编制。主要明确“十二五”期间全省电力电量供需形势,满足工业“双百”项目用电量需求,为全省工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电力保障。

一、“十一五”电力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省电源、电网建设迈上新台阶,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120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火电装机突破200万千瓦;风电及并网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开发建设拉开序幕;750千伏电网建设使电压等级进一步提高,330千伏骨干电网基本形成,电网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供电保障率增强,基本满足了全省工业发展用电需求,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电源装机规模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省建成目前省内最大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拉西瓦水电站及黄河上游直岗拉卡、康扬、公伯峡、苏只、积石峡等6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华电大通发电厂、唐湖电厂及格尔木燃气电站等一批火电项目,同时小水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青海电网电源装机规模得到了显著提高。截至2010年底,全省电力装机1293万千瓦,比“十五”末翻一番。其中,水电装机1085万千瓦,火电205万千瓦,太阳能3万千瓦。

(二)网架结构不断优化,电网规模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青海电网输电线路电压等级进一步提高,形成了750千伏环网结构,增强了“西电东送”通道输送能力。同时,青海电网与西北电网形成4回750千伏、6回330千伏联络线路,跨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消除了电网重要断面的输供电瓶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能力进一步提高。至“十一五”末,青海电网有公网变电站218座,变电总容量2461万千伏安(不含用户变),35kV及以上输配电线路14609公里(青海境内)。其中:750千伏变电站3座,变压器容量660万千伏安,线路725公里;330千伏变电站19座,容量1089万千伏安,线路4110公里;110千伏变电站92座,容量662万千伏安,线路5985公里;35千伏变电站105座,容量49.87万千伏安,线路3789公里。

(三)发用电量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随着拉西瓦水电站、华电大通发电厂等一批新建电源项目的陆续投运,电源总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全省发电量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由2005年的213.5亿千瓦时上升到2010年的471.91亿千瓦时, “十一五”年均增长率11.8%。

 “十一五”期间发电量增长情况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发电量(亿千瓦时)

276.4

298.6

317.9

375.4

471.9

增长率(%)

31.1

8.0

6.5

18.1

24.35

同一时期,虽然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蔓延对我省工业经济带来较大冲击,出现工业企业开工不足,年用电量增速下滑现象。但随着我省电解铝、铁合金、有色金属加工、单晶硅和多晶硅等载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全网用电量仍然保持了较高增速,由2005年的196.7亿千瓦时跃升到2010年的465.17亿千瓦时, “十一五”年均增长率18.2%。

“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增长情况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用电量(亿千瓦时)

240.9

281.7

308.9

333.1

465.2

增长率(%)

18.5

16.9

9.7

7.8

37.9

(四)电力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电源建设相对滞后。从2006年开始,我省用电负荷以16%以上的速度增长,尤其是2010年平均用电增速达到40%,但发电装机近三年来增速在10%以下,电源建设相对滞后于用电负荷发展。由于我省电源结构中水电比重较大,且水电大都分布在黄河上游,受水库调度和黄河来水制约,我省季节性缺电矛盾长期存在并逐步走向全年缺电,黄河水情对省内电量供需平衡影响很大。同时我省水火电比例失衡矛盾突出,火电调节作用严重不足。

2.负荷结构不合理。我省负荷结构中高载能负荷所占比重较大。电力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90%以上,其中载能产业用电量又占全省工业用电量的90%。载能产业一枝独大对电力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电解铝、铁合金等载能行业发展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给电网建设带来较大影响。

3.电网覆盖尚不能完全满足用电需要。一方面是主网架结构薄弱,供电安全可靠性差。如海西是青海省工业重点发展地区,目前有两回330千伏输电线路,110千伏线路呈单回辐射式供电,供电可靠性差。另一方面配电电网覆盖率小。海南、海北、黄南、果洛州达日、甘德、玛沁县等藏区110千伏线路覆盖面小,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尚未形成,县城周边仍有很多无电区域,限制了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同时,青海电网还未延伸到玉树州及果洛三县(班玛、久治、玛多),这些地方均为独立小电网供电,供电可靠性差。

二、“十二五”电力配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总体发展战略对电力的需求为总目标,以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安全可靠供电为核心,增加电力供应总量,有力支撑全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按照青海省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并做到统筹兼顾、适当超前,做好全省电力电量平衡工作,助力“双百”项目建设,满足青海省工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三)主要目标

1.用电需求

至“十二五”末,全省用电水平达到90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5%,用电量水平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2.电源建设

  至“十二五”末,全省电力装机达到2705 万千瓦,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3.电网建设

“十二五”末,建成“一横三纵”的750千伏网架;在750千伏主网架基础上,330千伏主网架分西宁电网、海东电网、西部电网三个片区加强区内电网,完善结构和布局,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优化11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完成青藏交直流联网、青海格尔木至新疆哈密的750千伏联网、实现青海电网覆盖玉树地区电网以及海西西部等独立电网,进一步提高青海电网覆盖面,提高供电可靠性。

三、“十二五”电力配置

(一)“十二五”期间用电需求

 1.重点用电负荷分布

  按照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和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的发展目标,根据《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钢铁、轻工纺织、生物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和全省“双百”工业项目投资计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的工业负荷发展主要集中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园区、海东工业园区。

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新增负荷分布:

(1)西宁甘河工业园

重点发展以电解铝、锌、铜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冶炼、新型材料、化工等产业。预计2011年最大负荷为272万千瓦,2012年为334万千瓦,2013年为420万千瓦,2014年为532万千瓦,2015年为590万千瓦。

(2)西宁东川工业园

重点发展以晶体硅及太阳能组件、电子铝箔、化成箔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预计2011年最大负荷为27万千瓦,2012年为52万千瓦,2013年为57万千瓦,2014年为90万千瓦,2015年为124万千瓦。

(3)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

  未来园区负荷增长集中在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以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预计2011年最大用电负荷为9万千瓦,2012年为10万千瓦,2013年为11万千瓦,2014年为12万千瓦,2015年为13万千瓦。

(4)西宁南川工业园

  重点发展以藏毯、毛绒加工、锂电池材料等为代表的轻工纺织、新能源产业。预计2011年最大用电负荷为5万千瓦,2012年为20万千瓦,2013年为50万千瓦,2014年为72万千瓦,2015年为86万千瓦。

(5)海西格尔木工业园

重点发展以钾、钠、镁、锂等盐湖资源精深加工、天然气等为代表的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预计2011年用电负荷为18万千瓦,2012年为50万千瓦,2013年为69万千瓦,2014年为90万千瓦,2015年为101万千瓦。

(6)海西德令哈工业园

重点发展以两碱化工、煤焦化等为代表的盐湖化工、新材料、煤化工产业。预计2011年用电负荷为13万千瓦,2012年为24万千瓦,2013年为80万千瓦,2014年为130万千瓦,2015年为162万千瓦。

(7)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园区

重点发展以新能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精细化工及富硒农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有色金属、盐湖化工产业和高科技农业。预计2011年用电负荷为3万千瓦,2012年为17万千瓦,2013年为28万千瓦,2014年为35万千瓦,2015年为44.3万千瓦。

   2.需电量预测

(1)西宁甘河工业园

 预计2011年需电量163亿千瓦时,2012年为200亿千瓦时,2013年为252亿千瓦时,2014年为319亿千瓦时,2015年为353亿千瓦时。

(2)西宁东川工业园

预计2011年需电量15亿千瓦时,2012年为29亿千瓦时,2013年为32亿千瓦时,2014年为50亿千瓦时,2015年为68亿千瓦时。

(3)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

  预计2011年需电量为4.5亿千瓦时,2012年为5亿千瓦时,2013年为5.5亿千瓦时,2014年为5.8亿千瓦时,2015年为6亿千瓦时。

(4)西宁南川工业园

  预计2011年需电量为2.5亿千瓦时,2012年为10亿千瓦时,2013年为20亿千瓦时,2014年为35亿千瓦时,2015年为43亿千瓦时。

(5)海西格尔木工业园

预计2011年需电量为9亿千瓦时,2012年为25亿千瓦时,2013年为38亿千瓦时,2014年为50亿千瓦时,2015年为61亿千瓦时。

(6)海西德令哈工业园

预计2011年需电量为6.6亿千瓦时,2012年为12亿千瓦时,2013年为30亿千瓦时,2014年为65亿千瓦时,2015年为81亿千瓦时。

(7)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园区

预计2011年需电量为1亿千瓦时,2012年为4.8亿千瓦时,2013年为8亿千瓦时,2014年为10亿千瓦时,2015年为13亿千瓦时。

 综合考虑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情况,我省用电结构中第二产业用电量占94%,第二产业中又以大工业用电为主,大工业用电占第二产业用电的86%以上。因此,在测算第二产业用电量时,主要根据我省新建工业用电项目的负荷、项目建设进度、投产时间以及“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并考虑淘汰落后产能的负荷变化,全省用电量预测分高、中、低三个方案,即:高水平以新建项目的90%如期达产考虑;中水平以新建项目的75%如期达产考虑;低水平以新建项目的60%如期达产考虑。以中方案为推荐方案。其他产业中第一产业用电量占全省用电量0.2%;第三产业用电量占2.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3%,由于在全省电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这些产业用电量在测算时以多年的平均自然增长进行考虑,预计“十二五”期间总用电量3616亿千瓦时(中方案),年度用电量预测如下:

     “十二五”期间全省用电量预测   单位:亿千瓦时 %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高方案

580

25

658

18

739

12

838

14

920

10

中方案

560

20

645

15

707

10

804

14

900

12

低方案

526

16

610

11

670

10

768

15

852

11

 

(二)电源建设规划及发电量预测

为保证全省电力电量平衡,必须加快电源建设速度。根据《青海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新建黄丰、羊曲、尔多、玛尔挡、宁木特等15座大中型水电站,西宁宁北火电厂、西宁热电厂、民和火电厂等10座火电厂。电源新增装机1412万千瓦,其中,水电300万千瓦;火电762万千瓦;太阳能200万千瓦;风电150万千瓦。预计至“十二五”末,青海电力装机达到2705 万千瓦,其中,水电1385万千瓦;火电967万千瓦;太阳能203万千瓦;风电150万千瓦。

按照规划的电源项目建设进度,综合火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全省发电量预测分高、中、低三个方案。即:高水平以新建项目如期达产、龙羊峡水库来水偏丰1成、火电机组全开满发、光伏年发电利用小时按2000小时考虑;中水平以新建项目80%如期达产、龙羊峡水库来水平水、火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达到6000小时、光伏年发电利用小时按1800小时考虑;低水平以新建项目的65%如期达产、龙羊峡水库来水偏枯1成、火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达到5000小时、光伏年发电利用小按1600小时考虑。以中方案为推荐方案,“十二五”期间发电量3100亿千瓦时。

   “十二五”期间全省发电量预测表    单位:亿千瓦时 %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预测

增幅

高方案

500

5

520

4

574

10

749

30

900

20

中方案

485

2

505

4

540

7

690

27

880

27

低方案

480

1

490

2

525

7

610

20

800

31

(三)电网配套建设

为满足全省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必须进一步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加快构建750千伏骨干网架,加强省际联络,东、北、西分别与甘肃、新疆、西藏电网互联,提高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十二五”末,初步建成“一横三纵”的750千伏网架,满足东部工业园区和海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用电需求,为青藏直流送电提供支撑,满足龙羊峡上游水电站规模接入要求;在750千伏主网架基础上,继续发展330千伏主网架,分西宁电网、海东电网、西部电网三个片区加强区内电网,完善结构和布局,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以33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加强110千伏电网建设,实现分层分片运行,在负荷快速发展的地区增加变电站布点,加强网架结构建设,优化11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加强城区手拉手联络;建设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为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创造条件;加大配电网投资力度,进一步向农牧区延伸,扩大电网覆盖面积,满足负荷增长需求。

“十二五”期间,青海电网共计建设750千伏变电容量108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720公里;建设330千伏变电容量564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050公里;建设110千伏变电容量232万千伏安,线路长度4113公里;建设35千伏变电容量27万千伏安,线路长度1783公里。

(四)全省电力电量平衡情况

   根据“十二五”期间全省发用电量测算结果,以中方案为推荐方案进行电力电量平衡,具体平衡结果如下:

2011-2015年电量平衡表       单位:亿千瓦时

年份

用 电 量

发 电 量

电量平衡结果

富余

缺电

2011年

560

481

4

80

2012年

645

505

0

140

2013年

707

540

0

167

2014年

804

690

0

114

2015年

900

880

0

20

 

通过“十二五”期间发、用电情况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电力电量供需形势严峻,“十二五”全期间缺电。2011年虽有班多、宁北等电源项目建成投运,全省发电量有所增加,但因用电负荷增速较快,省内电力供需矛盾加剧,且以2011年为拐点,将出现全年缺电局面,电量缺口逐年增大,从80亿千瓦时逐步增加,到2012年增加到140亿千瓦时,2013年缺口最大,将达167亿千瓦时。由于2012年和2013年中除有部分新能源发电和小水电装机投运外,无其它大中型水、火电发电机组投运,发电量增长十分有限,为避免全省电量缺口进一步扩大,全省水电发电量按照国家水调计划安排并尽量加大龙羊峡水库出库流量,增加水电发电量,同时全力做好电煤储备,火电机组除正常检修外,保持最大出力。到2014年,随着西宁热电厂、民和火电厂等一批新建电源陆续建成投运,全省电力供需形势将会得到缓解,从2015年开始电力供需形势基本达到平衡。      

四、电力发展保障措施

电力是支撑工业经济发展基础。针对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用电量增长迅速,“十二五”期间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实际,为在新形势下保障电力供需平衡,促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电源建设步伐,优化电网结构,加强电力运行调控,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科学发展。

(一)加快电源建设。加快规划的西宁、德令哈热电联产、民和火电厂等火电电源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必须加大黄河上游水电站的开发力度,积极推进羊曲、玛尔挡、宁木特等水电站建设,增加水电发电装机容量。保持电源结构中相当的水电装机比例是保证我省相对低电价的基础。因此,要尽快解决开发水电发电项目的制约因素,加快三江源保护区内、通天河段的水电开发项目建设。

(二)加大动力煤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火电电源项目要保证足够的电煤需求,因此要加快省内动力煤勘探、开发及续建、新建煤矿建设进度,努力增加动力煤产能,优先供给省内火电厂,满足我省火电用煤需求。

(三)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完善结构和布局,提高电网供电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建设格尔木至新疆哈密750千伏联网工程。鼓励省内企业赴疆投资建设火力发电厂变输煤为输电,缓解我省的电力短缺问题。

(四)加大外购电工作力度,全力以赴确保电力电量平衡。及早研究部署,超前谋划,和宁夏、甘肃等电力富余省区提前签订长期购电合同。同时,加强与国家电网公司及西北分部的沟通协调,优化配置西北区域电能资源,在西北区域内部优先解决青海省电量缺口,并将青海省缺口电量纳入国家电网公司统配计划,以解决我省电力严重短缺的困难,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解决电价差的长效机制。

(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在努力增加电力供应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调整工业用电结构,抑制不合理的电力需求,优化电力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电网调度预案,编制有序用电方案和极端情况下拉闸限电序位,提高危机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居民生活、重点单位以及企业生产用电。加大节能和环保方面宣传工作力度,增强用户节电意识,引导电力用户科学合理用电。

(六)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省政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方针政策,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